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见植Plantopia,作者:捂脸人

本文首发于知乎,有修整。内容略Borning。不喜欢老教授文风的同学,请及时闪避哈!

——来自捂脸人的良心预警

1929年,英国植物学家E.H.威尔逊写了一本书《China—Mother of Gardens》。书中记录了他在中国考察12年期间的物种发现。从湖北神农架,到云南两广,再到四川盆地,西藏边境,覆盖中国整个中西部……

威尔逊惊叹于中国物种资源的丰富多样。它一共采集了6.5万余份植物标本,发现大量新物种,并成功将1500余种原产自我国西部地区的园艺植物引入欧美。中国“园林之母”的说法由此诞生。

640

中国是植物大国,这确实毫无争议!论物种多样性,我们排名全球第三。数千年的园艺发展史,让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碾压当前的园艺大国。

然而,从目前国内园林园艺行业的人才规模、育种水平、市场化程度等多个维度来看,中国并不属于园林园艺强国。

640-576

△中国特有植物--珙桐

我们总在园林后面加上艺术二字,不是为了读来顺口,而是因为这本质上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园艺,目的不在于吃饱饭,也不关乎生命安全,而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色彩,活得更有情趣。

640-89

△中式盆景

所以,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并不决定园艺发展水平。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才是关键。

事实上,植物资源排行前三的国家——马来西亚、巴西、中国,都不是园艺大国。而我们进口的园林园艺植物,大部分来自荷兰、日本、英国。

640-90

△荷兰国际花卉贸易展(IFTF)

在园林园艺领域,国内的现状是:物质文化需求膨胀太快,精神文化需求却还没跟上步伐。行业发展长期粗放。没有人才,也就没有产品创新和技艺的精进。在越来越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只能靠进口来满足。

640-92

△德国埃森植物展(IPM ESSEN)

关于国内园林园艺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园林之母”的称谓,捂脸人有这么几点观察和思考:

一、需求在扩张,但层级较低

城市家庭买房,会把对园林景观的要求,放到相对靠后的位置。这完全可以理解——很多小区连基本的建筑质量问题都解决不了,让业主们如何去讲究园林设计的美感?

于是,绿化率成了简单粗暴的指标——树多,植物茂盛,有草坪,就是“好小区”的标准。至于花境的美感,以及园林景观的风格化……对不起,啥叫“花境”?

640-91

△传统中国小区绿化

很多买一楼的家庭,会附赠一个小院儿!但也没几户愿意花时间精力好好捯饬。肯去花卉市场买几颗果树种上,再多栽几颗月季、绣球,已经算是用心了。到了花市还要斤斤计较。什么,你说这个农科院的新品种要贵50块?没必要,普通的就行哎,里外都是一棵树!到最后,四四方方一个院子,只能沦为了大型露天“晾晒场”。晒内衣,晒被子,晒萝卜干,晒腊鱼腊肉……

其他没院子的高层住户,稍有情趣的也会在阳台摆满花花草草。但仔细一看,全是绿萝、发财树、虎皮兰这样的品种。没办法啊,市场就大量提供这些。贵货就算有也不敢养,死了多可惜!

640-93

△常见国内家庭阳台

农村倒是“前庭后院,有天有地”。但这里满山遍野都是植物。别说花钱买了,某些人恨不得把植物挖去城里卖了才好!

听说干枝杜鹃能挣钱,山货商人把它们都快砍光了;听说金毛狗蕨流行起来了,网上的野生金毛狗便宜到按斤称。

640-94

△每年春节前,全国花市都会出现大量非法摘采的兴安杜鹃

去年秋天,我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拜访专门研究蕨类的孙起梦教授。她提起去云南深山里找蕨类样本的经历:稍微稀有一些的品种,在人际活动频繁的区域已经难觅踪迹,偶尔发现几株,心疼半天舍不得采。结果过几天再来看,已经被盗挖者洗劫一空。

640-577

△贵阳路边2块钱一斤的金毛狗蕨(二级保护植物)

市政园林倒是有了很明显的起色,但是也不敢大张旗鼓呀。稍微精致一些,今天刚种下,一群老太太连夜就给你偷走了。我们的园林需求,被迫限制在低端水准。

640-96

△南京鼓楼广场的市政园林绿化

不可否认,生活确实一天天好起来了,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急速膨胀。但问题是,因为自我发展的不充分,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满足更高阶需求。唯一的对策,只能是找外部资源来解决。

在英国,装修一个庭院很简单,他们有“园艺中心”,工具、植物、种子、设计,都能一站式搞定。而在中国,要花费的心血可就大得多。如果不愿意高价请庭院装修团队,就只能靠淘宝自己一点点张罗。稍微优质一些的资材,都是进口货。

二、认知偏见,为园林蒙尘

在日本,民众普遍有赏花的习惯。而在中国,总有人觉得,养花种草是退休老人才有的爱好!

这一波新富起来的人,往上数三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农民。于是,对园艺的认知也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你小时候说,你长大后的梦想是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学习园林栽培技术,你爸妈或者爷爷奶奶很可能要打断你的腿。

640-95

△英国女王参观切尔西花展

这也不怪长辈们。在中国做个农民有多辛苦,大家简直太清楚了。站在经济利益链的最低端,没有定价权,也没有话语权。天灾人祸一来,最先受苦的总是农名。

本就产自中国的月季,换上“玫瑰”之名,披着爱情的糖果外衣,一束鲜切花就能要价好几百。这是第三产业的力量。

而花卉市场里,花农们辛苦种了几年的月季苗,抛货的时候价格却不过20来块。贱得不忍直视。这是第一产业的悲哀。

640-97

△花店售卖的玫瑰花束是节日里爆款

反过来看隔壁日本。对园艺工作者的认同感就大不相同,发展水平自然也大不一般。

原产自澳大利亚的大叶伞,被日本人改良出最经典的品种。白锦龟背竹,也是被日本育种专家发扬光大。仅仙客来这一种植物,日本就有数千个品种。甚至有公司斥资数百万,只为研发具备究极蓝的仙客来。

640-99

△日本三得利花卉公司的蓝色仙客来系列

“育种专家,是了不起的角色。园林园艺,是产生巨大社会价值的行当。”

当我们在追求政治正确的时候,也一定这么认为着。但实际生活中,我们真的对园艺工作者有这样的认同和尊重吗?我们给了对园艺感兴趣的儿童足够多的鼓励吗?

国内最早做园艺自媒体的一批博主,有一个叫“坤哥”。他在一段采访中讲到,当年他从报社辞职,出来专心“玩花卉”,亲戚朋友都表示不理解。家人甚至觉得有些“丢脸”。这也是偏见带给我们的压力。

640-98

△相当接地气的土直男“坤哥”

若不是因为这些偏见的存在,我想国内一定有更多的园艺博主愿意全情投入其中。下次我们再想找点园艺美图,也就用不着再翻墙去INS“借鉴”了。

三、价值错位,进口是利益之选

在国内,从事园林植物的栽培、育种,并不是能快速带来经济利益的行当。一大盆发财树,几十块钱;一小盆日本马醉木,几百块钱。“物以稀为贵”是多数人坚信的真理。

近在眼前的,从来都不是风景。未曾见过的才是!对于国内的商户而言,与其费心研究本地园林植物,不如简单粗暴主推进口货源。中国有的是市场,转手就能赚快钱,把研发和育种工作交给发达国家们去做吧!

于是,贸易逆差就这样产生了。如果中国的园林园艺行业继续粗放,产业不升级,我真不知道我们还有何资格再提“世界园林之母”。

640-100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以上这些,都是相当消极的个人思考。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对园艺工作充满兴趣,并乐意投身其中。困境当然存在,但情况总是在一点点变好。

很高兴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植物美学品牌在渐渐涌现。植物店的发展趋势,也渐渐从低端的“批发市场”模式,走向更精致的“独立店铺”模式。结合咖啡茶饮、美陈设计的场景消费也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640-578

△2020年3月8日,见植刚刚更新调整的陈列柜

这是全新的起点,也是属于大家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还是那句话,热爱是唯一的信仰!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因为一句“我喜欢”,愿意抵抗重力,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