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Eutopia,作者:杨区区

Micropuntia pygmaea

TephrocactusStudy Group (the 'TSG Journal'), September 2011, Vol. 17, No. 3, pages 34-36 and 41-43.

原作:Elton Roberts

摄影:Elton Roberts

翻译:杨区区


对于有些植物来说,栽培者的更多关照能及时地反映在植物的状态提升上;但另一些则希望栽培者少些打扰。一些植物对植料来者不拒,适应性极强;而另一些则挑三拣四,喜欢什么成分全凭你猜。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摸索Micropuntia pygmaea的栽培技巧。我试过了很多种植料配方,有的死了,有的活了甚至能开花;我还尝试了酸性水灌根,有些半死不活的焕发了活力,但也有些本来长得不错的僵了苗。根据我的浅薄经验,我归纳了几个栽培M. pygmaea时需要注意的方面:生长空间、生长模式,还有雨季养护。

M. pygmaea的分布地生境是海拔4500英尺到6000英尺的平缓山坡,分布地草本植被会被当地的绵羊取食。Benson认为现在的M. pygmaea类群已经发生了变化,是已经被这些绵羊“选择”之后的群体了。但就我看来,我也见过不同产地的M. pygmaea,在不在绵羊取食范围内的植株都包含了,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形态差异。对于其它仙人掌来说,也偶尔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均没有表现出群体的分化(详见《美国与加拿大的仙人掌(The Cacti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917页)。我曾经前往一处M. pygmaea的居群进行考察,当地的M. pygmaea生长在浓密或稀疏的矮灌丛草原,我去到的这个居群的密度相当高,平均每平方米有5-25株M. pygmaea,相当数量的植株都相对密集分布在某一株龄较高的个体的种子自然散播范围内,种子没滚多远,可能也和山坡的坡度很低有关。

M. pygmaea是有块根的,块根形状有点像胡萝卜,成株M. pygmaea的块根直径约有10厘米。我曾经见过一株重修根的M. pygmaea,块根底部都被平切掉了,从切口周围长出了用以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须根,可见它的恢复能力还不错。地上部分有明显的主枝,与根系连接的部分较细,直到第一次分枝的位置高约14厘米,是将根系营养和水分运输向枝端的唯一通道。这部分结构在分布地一般也是被埋在地下的,所以分布地的植物看上去很矮,通常只有2-7厘米高,只有1-2枝条。

图1和图2是同一株植物,图3和图4是另一株。图1是M. pygmaea的地上部分,高13厘米,图2是M. pygmaea的枝端形态,共高6厘米。如上段所述,分布地的M. pygmaea可能只有图2的绿色部分。对于我的环境来说,这两株M. pygmaea全年都不进入休眠期,在冬季的后几个月迎来旺盛生长季,所以这两株比分布地的植物要茂盛很多,分布地的M. pygmaea还要面临老年茎段被代谢消耗的问题。花期早春,所以在这个时候去分布地会给我们一种遍地都是的错觉,夏末初秋的时候再去就很难发现了,一方面是植物本身隐匿性比较强,另一方面是还有啮齿类动物会为了补充水分啃食M. pygmaea的茎节,所以大概可以理解为地上部分一年生的宿根植物。当然在栽培环境下,保持地上部分不凋萎也是可以做到的。

640-2364

【▲图1,M. pygmaea Wiegand & Backeberg】

640-2365

【▲图2,M. pygmaea地上的茎节部分,在分布地只有这部分在地表以上】

640-2366

【▲图3,M. pygmaea的根茎连接处】

640-2367

【▲图4,M. pygmaea的花苞与茎段】

图3形成的侧枝来自于根部分蘖,新的侧枝目前仍有绿色部分,等到下个生长季之前就会完全木质化。

接下来关于分布地的降水模式:以降雪为主,我听说有时候原产地会有厚达一米的积雪,有时会持续一个月。四月到八月期间几乎没有降水,偶尔会有强烈的季风性短时强降雨,伴随着冰雹和雷暴。分布地常会有山洪暴发。所以我认为四月到八月的季节性干旱是产生“一年生枝条”现象的主要原因,但足够它开花结实了。在我种植的仙人掌中,最高的一株M. pygmaea包括根部在内共高26厘米,花芽均着生于茎顶端,这表明一条茎段开过花之后就不会再分化花芽。虽然它们在分布地每年换一次地上部分茎段,但不依靠此进行无性繁殖,居群扩大规模的主要手段是有性繁殖,如上文所述,幼年植株分布在成年植株种子能自然播撒到的范围内,仔细观察还能看到干枯的种皮。始终没有见到生根的脱落茎节。所以我现在觉得,我栽培的M. pygmaea经常脱落茎节并不是我的养功不好,而是它们本来就有这个习性。

在第一段我提到关于酸性水的尝试,确实M. pygmaea不适应碱性水。土壤的话更推荐无机植料。若要在栽培环境模拟M. pygmaea在分布地的生长状态,大约需要一只30-36厘米深、12-15厘米直径的花盆,这样的尺寸会大概保证M. pygmaea不会因为根系伸展不足而影响生长。但这种茎深比的花盆不容易找到,所以把茎和块根连接的部分浅埋也是个权宜之计。

Backeberg列出了Micropuntia属的6个物种:

M. barkleyana Daston

M. brachyrhopalica Daston (T)

M. gracilicylindrica Wiegand & Backeberg

M. pygmaea Wiegand & Backeberg

M. tuberculosirhopalica Wiegand & Backeberg

M. wiegandii Backeberg

如果大家回头看看图2,就会发现M. pygmaea的茎真的很短,根据形态描述,它的茎长度为2.5厘米,我在居群分布地所见到的也大概是这个长度。Charles Glass对M. pygmaea的识别能力不佳,但他认出了M. gracilicylindrica,后者的茎段长度最长能到20厘米,虽说也有小于2.5厘米的茎段存在,但总体占比不大。图5和图6是来自同一株植物的茎段,两朵花的生长阶段有些不同,图5着生于茎段末端的花的盛开期已经过了,图6侧枝上的花1第一天开放。图5的茎段长11厘米,这远超2.5厘米的长度和着生位置(还有栽培环境)有关,越靠近形态学下端的枝条长度越短,当然也不排除它其实根本就是一株M. gracilicylindrica。

我第一次见到这些植物的时候,是和欧洲的白虹山研究组(Sclerocactus Study Group)成员一起去考察的,他们似乎已经持续观察这些居群好几年了,他们普遍认为M. pygmaea和M. gracilicylindrica没有形态差异,我也一定程度上同意这个论断。我在内华达中部栽培了一些几株,由于它们茎段代谢率较高,就会这一年符合M. pygmaea的描述,那一年又符合了M. gracilicylindrica的描述,定种结果往复横跳。可能有些环境影响生长季的原因,比如干物质积累不够造成的营养枝-开花枝大小年现象。请注意图2中的开花枝,它们都是较短的。因此单从茎长度这一特征来看,图1、2就会被认为是M. pygmaea,图4、5就是M. gracilicylindrica。

640-2367

【▲图5,M. pygmaea,主枝顶端着生花】

640-2368

【▲图6,M. pygmaea,侧枝着生花】

不少爱好者认为Micropuntia属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全属其实都是Opuntia pulchella的变种或者产地型,尽管Backeberg与Glass给出了物种名单,但这些人选择性地无视了它。在Anderson的仙人掌科专著中,查找Grusonia pulchella词条,就会发现Micropuntia属的所有物种都在它的“异名”栏里面;在NCL分类体系中,也只有在Corynopuntia属才能找到一些相关内容。Glass对以上论断均持反对意见,反对的依据在于根系形态结构,他曾在论证形态差异的专著中写道:“……这个低矮丛生的物种在地面下生长有直径2-3 ¼的块根……”。从前面几段的描述和配图中,大家也能感受到Glass所言非虚,并能够以此特征与Opuntia pulchella加以区分。

花直径2.5厘米,盛花期半天,我的几株M. pygmaea的花被中午张开,下午五点左右闭合,花瓣颜色随凋萎过程逐渐变浅,这种变化能在图5和图6的对比中变得明显一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