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荒漠肉植记,作者:乌镇寻
初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是产地图,因为乌羽玉的生长范围很广泛,有的生长在树荫下,有的生长在岩石中,有的则恰恰生长在下图的黏土中。
而且这些鱼全都会“缩功大法”,将自己进化出来的特殊的生存技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更是让我对“它们就是原产地鱼”的想法深信不疑。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竟是Alexandr Kandyba所进行的产地造景,而我们所看到的表面的黏土,实则没有这么简单,他在配土中还添加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我一度真的认为买点黏土就可以自己凹下图的产地造型了,是我天真了。)
众所周知,仙人球的配土最讲究的便是“透气”二字,只要土壤不积水,植物生存下来的几率就很高。
而“透气”最关键的点就在于土壤里面不规则的颗粒要多,不同大小的颗粒之间有缝隙,土壤才会透气。
如果在“透气”的前提下,再有“肥”,以便植物能快速生长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Alexandr Kandyba的配土构成:
1、碾碎的鸡蛋壳
2、河沙
3、木炭
4、酸性高沼地泥炭
5、熟石灰
6、粘土
7、牛粪
8、现成的混合土
至于各种成分之间的比例,就靠各位自行摸索了,也可以参考他的配土自行修改其中的配方,比如没有牛粪的,可以用其它肥替代。
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注:以上配土方法不仅仅适用于“鱼”,还适用于一切“产地为黏土”的植物,比如孤月、岩牡丹等,多在公众号主页搜索一下自己养的植物看看它们的产地环境是怎样的。)
接着,将“鱼”清理干净就可以上盆了,白白胖胖的根系,看着就招人喜爱。
成品就是这样啦,镜头拉近点,真的有种原产地“照骗”的感觉。
怎么样,你有养“鱼”的配土思路了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