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仙人掌科—仙人球亚科(八):乌羽玉

26.乌羽玉属

乌羽玉属(Lophophora)是仙人掌科下的一个属,原产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到墨西哥东北部和克雷塔罗州的地区内。

Lophophora的意思是“有冠的”,用来指装饰著每一个小瘤的毛状体。其来源是古希腊语λοφος(lophos,山丘之巅)和φορεω'(phoreo,戴着),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该属下只有两个种,即Lophophora diffusa和Lophophora williamsii。最近的DNA测序结果显示,此二者确实是不同的种。

乌羽玉属的植物生长极其缓慢,野生的乌羽玉要到出生三十年才会开花,养殖种也要三到十年时间。

640-25

(1)形态特征

乌羽玉属植物上部呈球型或扁圆型。大都呈现翠绿或深绿色,其中部分品种表皮具有防止晒伤的白粉。球体柔软。根部呈萝卜外观,且肥大。球体上部直径1cm~20cm不等。圆形刺座,该属大部分品种的刺座生有浓密棉毛(幼年期无毛或稀疏)。部分品种约在发芽3年后进入性成熟阶段。果实棒状,粉色或绛红色。种子外形为坛型。 乌羽玉种疣成线形排列方式,具有棱,有呈螺旋方向的发展,刺座有或无浓密棉毛。花色为粉白或淡粉色,在乌羽玉属里体形最大。仔吹乌羽玉为群生乌羽玉,不易开花。

肉质根萝卜状,植株初为单生,以后成丛,小球形,深蓝绿色,直径7-8厘米,具浅棱5-13; 疣状突起浅而圆,无刺,刺座上具绵毛; 花着生于球顶端,漏斗状钟形,淡粉或白色,昼开夜闭,可持续2-3天; 果实长,红色,翌年成熟; 种子少,黑色。

翠冠玉有或无疣,表皮颜色呈艳绿色或灰绿色,具有棱,S型或波浪型,刺座棉毛茂密。花色为淡粉或粉白色。

银冠玉种有疣,表皮灰绿色,表面附有白粉具有类似乌羽玉种的棱,但无棱沟,发展方向为眼纹型或鱼鳞状,花色为淡粉、黄粉或粉白色。与其他品种相比较,花小。显疣乌羽玉具有沟回分明的疣,其他特征与翠冠玉相同。

小型乌羽玉在乌羽玉属中体形最小,植株上部直径在1cm~2cm左右,形态特征与翠冠玉与显疣乌羽玉相似。

有刺乌羽玉刺座具有软毛刺。性成熟后棉毛逐渐取代软毛刺。其他特征与银冠玉相似。易群生。花色为淡粉色或粉黄色。

(2)化学成分
①麦司卡林

此属植物体内含有名为麦司卡林(三甲氧苯乙胺 分子式:C11H17NO3)的致幻剂(生物碱)。高浓度的麦司卡林只存在于野生的乌羽玉属植物当中。早在史前时代,当地居民就在宗教活动中使用此属植物来达到迷幻效果。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食用过多剂量会对使用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他们将少量植株本体或少量的种子放在火上烘焙,吸入因此而产生的烟气。有时他们也会直接咀嚼种子、将植株切片晾干后磨粉食用或将其浸泡在水中制成饮料。当欧洲人来到美洲大陆后,发现了印第安人也在使用。西班牙人将使用乌羽玉的印第安人视作异教徒,并对他们实行各种形式的镇压。最终使用乌羽玉的仪式消失了。1897年,德国化学家首次从乌羽玉属植物中分离出麦司卡林。1919年,麦司卡林首次被人工合成出来。20世纪之后,某些宗教人士开始在自己的宗教活动中中使用麦司卡林。在现代使用过程中,麦司卡林往往以与香烟混合吸附或是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麦司卡林在大多数国家并未列入危险药品。

②毒副作用

大约使用200至500毫克的纯净麦司卡林就会使人出现心跳加快、体温和血压升高的迹象,同时还可能伴随着皮肤发痒和干燥。一般来说,在服用麦司卡林的2、3个小时后会达到药效的高潮,12个小时后药效消失。同许多致幻剂一样,麦司卡林不具备依赖性,它会使人出现幻觉,这些幻觉通常是一些愉快和光明的景物,有时也会让人感到焦躁不安。同其他一些致幻剂如LSD相比,服用麦司卡林后仍能保持较多的自我意识。有时它会产生一些诸如头晕目眩、恶心腹泻的副作用。它主要的危害是造成使用者精神混乱,导致其产生暴力行为。

(3)乌羽玉

乌羽玉(学名:Lophophorawilliamsii),又称作威廉斯氏仙人球,俗称无刺的仙人掌,是一种细小及无刺的仙人掌。它们原产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部至墨西哥,主要在奇瓦瓦沙漠、塔毛利帕斯州及圣路易斯波托西州生长。

乌羽玉及其同属的银冠玉均含有精神生物碱,如麦司卡林(三甲氧苯乙胺)等,会使人产生幻觉。故被用在宗教致幻剂及多种宗教超越上,包括冥想及迷幻药治疗法等。美国原住民很久以前就已经使用乌羽玉属作为仪式及医药用途。食用过多会危害生命。

乌羽玉于3月至5月间开花,有时会开至9月。其花朵是粉红色的,花药有趋触性。

640-26

①历史

美洲西南部欧沙拉传统(OsharaTradition)的人早于古风时期(Archaic period)中期就有使用乌羽玉。在德克萨斯州发现的两个乌羽玉标本就发现是属于史前3780-3660年。这两个标本的生物碱抽取物就约有2%的麦司卡林,估计美洲原住民于最少5500年前就已经有使用乌羽玉。在墨西哥科阿韦拉州的洞穴发现的乌羽玉标本就属于公元810-1070年。

纪录最早使用乌羽玉的美洲原住民有墨西哥北部的惠考尔(Huichol)及其他奥克拉荷马州及德克萨斯州部族。在阿萨巴斯卡语系的部族也有使用乌羽玉。通卡瓦人(Tonkawa)、梅斯卡勒罗人(Mescalero)及里本阿帕切族(Lipan Apache)是墨西哥北部最早信奉乌羽玉的部族。他们也是主要将乌羽玉引入到新来部落(如科曼奇(Comanche)及凯厄瓦(Kiowa))的部族。最早在宗教、庆典及治疗上使用乌羽玉的证据要追溯至超过2000年前。

美洲北部的原住民于19世纪就开始在宗教上使用乌羽玉。他们称乌羽玉为“圣药”,用来治疗精神、身体及社会疾病。美国政府于1880年代至1930年代禁止进行使用乌羽玉的宗教仪式。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族也只是于20世纪初才有使用乌羽玉。他们传统上并没有使用乌羽玉,直至毗邻的犹特族(Ute)引入了乌羽玉。

约翰‧布睿格(Dr. John Raleigh Briggs)是最先将乌羽玉带到西方的科学世界。海弗特尔(Arthur Heffter)于1897年进行了乌羽玉效用的实验。挪威的拉姆霍尔兹(Carl Sofus Lumholtz)就墨西哥原住民使用乌羽玉进行了研究,发现于美国内战期间,德州游骑兵师(Texas Rangers)会将乌羽玉浸水来吃。

②特征

乌羽玉有时会开花,其花朵细小及呈粉红色。种子细小及呈黑色,需要炎热及潮湿的环境来发芽。乌羽玉有多种苯乙胺生物碱,当中最主要的是麦司卡林。新鲜乌羽玉内含有约0.4%的麦司卡林,而干乌羽玉则有3-6%。它们的生长率极低。培植标本生长得较快,有时只需3年时间就可以由种子长成开花。若将乌羽玉嫁接到其他种类的仙人掌会大大加速生长时间。

乌羽玉的冠部会长出地面,呈盘状。若适当的处理,根顶部会形成愈伤组织,并令根部不会腐烂。若收割不宜,整棵乌羽玉都会死掉。乌羽玉在德克萨斯州南部能在野外生长,但因过度收割而被州政府列为濒危物种。乌羽玉的食法可以直接咀嚼冠部,或是将冠部加水煮沸制成茶。乌羽玉极苦,大部分人都会先觉得恶心才产生精神作用。

③分布

乌羽玉原产于北美洲南部,主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墨西哥奇瓦瓦州、科阿韦拉州、新莱昂州及塔毛利帕斯州。它们主要在海拔100-1500米生长,间中会在奇瓦瓦沙漠高达1900米处生长,也会在塔毛利帕斯州较温和气候的地区生长。其生长地主要是沙漠丛林,大部分接近石灰山。

④用途

麦司卡林的剂量一般为200-400毫克,即为10-20克的乌羽玉干片。不过各株的效力也有不同,故单凭干片数量很难确定麦司卡林的分量。其效用可以维持约10-12小时。乌羽玉被指可以触发形而上学及灵性的深层内省及顿悟,有时会出现视觉或听觉联觉。

除了精神效用外,美洲原住民也会用乌羽玉在医药用途上。他们会用乌羽玉来治疗牙痛、分娩疼痛、发热、胸痛、皮肤病、风湿、糖尿病、感冒及失明。美国药房标示乌羽玉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歇斯底里及哮喘。乌羽玉抽取物具有抑制微生物作用。乌羽玉亦含有具抗菌功效的大麦芽碱,可以对抗18种青霉素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几种其他细菌及一种真菌。

27.白仙玉属

白仙玉属(学名:Matucana)为仙人掌科的一个属。本属植物只发现于秘鲁。大部分沿着马腊尼翁河(Marañón River)。

白仙玉:多浆植物,植物球形至圆筒状,多单生,高60厘米,直径10厘米,球体草绿色,密被白刺,具棱20-30。刺座上初期黄绵毛,后脱落,刺多数,30或更多,细长针状,白色后变灰,刺尖暗色,长3.5厘米,排列无规则,中间一根较长且色暗;花着生于球顶部,漏斗形,具长筒,橙红色边缘堇色,6—8厘米长,子房及花筒上具杀数鳞片,但无毛。原产地智利。主要价值:观赏。

细仙玉(M.crinifera):球体密被银白色细软刺。

曲仙玉(M.yangamuccensis):植物密被浅黄褐色细刺,非常美丽。

黄仙玉(M.aurantiaca):球体深绿,细刺褐色,花深黄色。

28.帝冠属

帝冠属(Obregonia)隶属于仙人掌科,共有1种。多年生植物。在长期栽培中还产生一些园艺品种,如小叶帝冠、长绒帝冠,带化帝冠及白化帝冠等。

640-27

本属只有帝冠一种,原分布在墨西哥维多利亚城附近的山上,近年来传入我国做观赏花卉栽培,常见的品种有:帝冠、帝冠缀化、白帝冠等,同时帝冠属也全部为一级保护植物。

帝冠属的唯一种(帝冠)因野外种群濒临灭绝,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物种(自2017年10月4日起生效),除有国家机关证明为非商业进出口行为(例如纯科研目的),禁止一切国际间的植株贸易。

(1)形态特征

植株具粗大的肉质根,扁球,陀螺形,单生,直径8一12厘米,表皮灰绿至深绿色。无棱,整个茎由菱形的叶状疣突组成,沈突2—2.5厘米宽,l一1.5厘米高。刺座位于疣突尖端,新刺座带白毛,有2—4根细小的刺,但通常早落。花着生于多毛的顶端疣腋间,漏斗状,3厘米长、2厘米大,白色稍带粉红。果实倒卵形,白色。

(2)帝冠

帝冠(学名:Obregoniadenegrii)是一种仙人掌。它们是帝冠属内唯一物种,原产于墨西哥,以奥夫·雷贡(Álvaro Obregón)来命名。它们十分稀少,外表像倒转的松果。小苗时期生长速度很慢,很容易枯萎,只需少量的水分;但生长至成球之后,就会变得比较强健。它们是以种子传播的。

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寒,耐干旱、高温和强光,不耐水湿。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原产北美墨西哥东北部的塔毛利帕斯州维多利亚城附近山区,当地阳光充足,地势开阔,土壤主要是干旱贫瘠的石灰石沙砾质,透气性极佳。帝冠生长极为缓慢,在原产地已濒临灭绝。

帝冠植株单生,属小型种,根粗大,变态茎形如陀螺,瘤状突起呈三角形,坚硬,呈几何形有序排列,非常特殊,是仙人掌植物中的代表种;盆栽帝冠可点缀窗台、书桌和案头,作为小摆设,是很难得的仙人掌类珍品。

帝冠传统上是用作医药或精神活化。它们是鸟羽玉(Lophophora williamsii)的近亲之一。

帝冠是世界公认的一级保护植物之一,属于稀有物种。已被载入濒危植物红色名录和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