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荒漠肉植记,作者:乌镇寻

前几天有位花友问我:“乌羽玉在原产地的土壤是哪个类型的?是黏土还是沙砾土?”

我:“这……,地理环境我也不懂,你只有多看原产地的图片了。”

(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才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一般的粘土都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一般在原地风化,颗粒较大而成分接近原来的石块的,称为原生黏土或者是一次黏土。)

640-232

论鱼的原产地美图,lalophophora是我最佩服的摄影师之一,他镜头下的鱼千姿百态,即使是在荒凉的野外,也让人感到生机勃勃。

640-233

有很多花友都被鱼拉进了球坑,它是无刺仙人球的首选,而近2年“园艺原产地造景”也如雨后春笋般悄悄兴起。

640-236

要想模仿原产地,首先就要了解植物在原产地的状态,虽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相似,但即使是神似也足让人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当然了,对于刚入球坑的新人而言,多看原产地图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它们好好的活着。

640-237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lalophophora的镜头,去看看鱼在野外的生存环境,毕竟: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本期素材来自于lalophophora,感谢精彩拍摄!

640-235

Dag Panco在《石食者》里面提到的“石材支撑法”就是源于大自然,方法就是取两块石板做成一个缝,将植物放进去,再填满土壤,有利于植物生根。

“石材支撑法”得到了很多球友的追捧,我自己也是用这种方法,它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640-234

乌羽玉在野外的生长环境是非常广泛的,最常见的就是灌木丛下,而它不能展现“缩骨大法”就全看它倚靠的灌木够不够高,能不能为它遮挡毒辣的太阳。

640-238

这些都是背靠灌木好乘凉的鱼,体态丰盈,球体高于地面大约2厘米。

640-239

这图的土壤就跟我们小区绿化带里的土壤差不多的,由此可见掺点园土种鱼也是可以的。

640-240

640-242

而接下来要看的这些鱼,则是运气比较背的,它们完全暴露在阳光下,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缩进地面以下,以减少裸露在外的面积,降低水分的蒸发,保持体力。

640-241

这就是大自然残酷的生存法则,要想活下去,就只有改变自己,适者生存,不适者就只有干成壳,化作肥。

640-244

现在要欣赏的就是运气最背的鱼了,它们生长在沙地里,同样没有遮阳物,土壤流失也对它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上层的肉质根都裸露在外面,岁月流逝,这些裸露在外的根都形成了厚厚的皮质。

640-243

这棵鱼还有一个好邻居,姬牡丹,不过都是患难兄弟。

640-245

它们就像沙漠的眼睛

640-247

640-246

这棵鱼将“缩骨大法”展现的淋漓尽致,它们跟灌木丛下生长的鱼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球体变得干瘪,一点都不饱满。

640-248

640-250

完全生长在沙地里的鱼,别以为沙地里只有这一棵,有视频显示它们相距的距离大约1米,有时甚至能发现一大群。

640-249

这棵鱼最能直观的反映根系下面的土壤层了,估计沙土种鱼估计是最简单的土壤了,emmmm,看的我都想偷偷的去挖园土了。

640-251

好啦,本期欣赏到此结束,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若转发到其它平台,请注明出处,谢谢!我们下期再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